周进. 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[J]. 蚌埠医科大学学报, 2013, 37(5): 595-596.
    引用本文: 周进. 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[J]. 蚌埠医科大学学报, 2013, 37(5): 595-596.

    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

    • 摘要: 目的: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,提高早期诊断能力。方法:对12例非典型川崎病的患儿给予单次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 g/kg,10~12 h内输注,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~50 mg.kg-1.d-1,分2~3次,热退3 d后逐渐减量,维持6~8周,并对临床特点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。结果:12例非典型川崎病中最常见球结膜充血、唇红皲裂,其次是皮肤红斑,最少见手足硬肿、脱皮,颈部淋巴结肿大。血液检查血小板、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、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升高、低钠血症、低蛋白血症少见,12例患者随访3~12个月均治愈。结论:对发热5 d,抗生素治疗无效,具备2~3项主要诊断标准,结合外周血白细胞、C反应蛋白、红细胞沉降率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,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病,及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,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。

       

    /

    返回文章
    返回